何炳材,1912年5月出生于广东番禺沙湾镇。1925年6月23日,他在广州读书时,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目睹了“沙基惨案”,激发了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于是怀着洗雪国耻的决心发奋读书,于1931年夏考入黄埔海军学校,后来又考入上海海关海事班,并到美国海军训练中心深造。
1941年底,香港沦陷。此时,何炳材在香港九龙海关“长庚”号缉私舰任大副。英籍舰长布朗临阵逃跑,为了防止“长庚”号落入敌人之手,何炳材率领舰上人员打开舰底海水阀,将舰弄沉。随后,他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毅然受命,不怕艰险,只身穿过偏僻的粤东山区小道,赶赴设在陆丰的“海面监视哨”,在短短十个月里密报敌情九次,盟军指挥部及时派出飞机将日寇运输舰“禄星丸”炸沉于黄埔港。
20世纪30年代,我国西沙和南沙群岛先后被日、法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1946年,时任“太平”舰少校副舰长的何炳材奉命制定“收复南沙群岛”海军舰队的航行计划,并驾驶“太平”舰兼领航员,从榆林港出发,向越南东岸的华利拉角航行。在缺少航海资料的困难情况下,他胆大心细,精确测定海流、水深和水色,避过礁滩,摸准航道,驶入被称为危险地带的南沙群岛,在12月12日午前顺利抵达太平岛。何炳材立即带领水兵和海军陆战队登岸,成为收复南沙群岛的历史见证人,并将岛上书有“大日本帝国”水泥碑砸得粉碎。此后,岛上竖立起中国自己造的花岗岩新碑,碑正面所凿字为“太平岛”,背面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左面则是“太平舰到此”。
1947年,因为对内战深恶痛绝,何炳材放弃高官厚禄,违抗军令,毅然离开国民党海军。此后,他去往香港,先后任九龙海关“海宁”“海康”号缉私舰舰长。
广州解放前夕,逃窜到台湾的国民党势力命令九龙海关全部缉私舰立即由香港驶往台湾,并威胁利诱“去台湾者赏,违者开除。”时任“海康”号舰长的何炳材带头抗命开航,并策动其他舰艇的船员拒绝开船。他一方面发起募捐,资助生活困难的船员;另一方面加强对舰艇的安全保卫工作。此时,台湾当局企图以27万美元重金收买他,遭到断然拒绝。在新中国诞生的关键时刻,何炳材从自己前半生经历和对比中,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他大义凛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于1950年6月15日晚,借着夜色的掩护,机智地避开了敌机机的轰炸,组织策动抗拒开船去台湾的海关人员驾驶27艘舰艇起义,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后来,这批舰艇成为我海军舰队的主力,为解放万山群岛做出了贡献。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何炳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为发展新中国的海运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早在1951年,恢复华南航运面临着美国及台湾海上军事封锁的困难。当时进入广州的唯一水道只能先经过香港水道,再走大铲水道至虎门,许多大型船舶无法直接驶入珠江口。何炳材勇挑重担,率领8名刚从测绘学校毕业的学员,顶烈日、冒风雨,夜以继日,苦战50天,凭借简陋的测试仪器完成了测量、绘制海图和设置航标等繁重工作,开辟出一条从垃圾尾到虎门长达40海里的内伶仃水道,使万吨轮从此之后能直接驶入黄埔港,因而受到国家交通部的表扬。
20世纪50年代,何炳材任渤海远洋轮船长期间,曾被派往支援海军训练海岸炮兵和鱼雷艇操练。他协助榆林港海军基地建立第一个鱼雷艇码头,并以精湛的拖航技术使每次拖靶和寻雷都非常准确,配合操练十分默契,令在场的苏联海军专家频频点头赞许。
20世纪60年代,何炳材在广州海运局任万吨轮船长,他精心研究经济航线和在大风浪中船舶操纵技术,创造了万吨级船舶空载安全通过浅窄的外罗门水道和在6级风中进出八所港并靠离码头的纪录,对提高船舶的营运率有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