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日便迎来元旦佳节。每年此时,我都会忆起小学时诵记那篇王安石作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个疑惑,放炮仗、贴对联似乎从来都是除夕的保留节目,同元旦有什么关系呢?心血来潮去追溯为何今人的元旦没有“爆竹”“桃符”这样的元素,一番推究后,算是解开了谜底。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写道:“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中也注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可见,最早古人乃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好比《封神演义中》中的元始天尊,得名便是因其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比方说复旦大学,其校名就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中的“复旦”二字,“旦复旦兮”就是日复一日的含义。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指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其实,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并不统一。因此,历朝历代的元旦,日期也并不一致。三代时,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太史令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才最终规定孟喜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的算法,亦即农历或阴历,仍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西历(即阳历,实际使用是在1912年),并规定西历1月1日为“新年”,但未称其为“元旦”。
直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1月1日则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共庆的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