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鸣
一部经济发展史,本质是人类认识重心与经济发展动力的变迁。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以土地开发为本的农业经济形态和以技术开发为本的工业经济形态,正在向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的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这种转变,将重塑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方向性的启示,也揭示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培育健全人格,构筑“心灵契约”的发展走向。
构建“心灵契约”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讨,无论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行为规范的建立,还是对企业文化如何落地、生根、深植、提高规律的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道路上辛勤探索、积极求变。因而,遵循知识经济形态特点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现和培育求真、向善、尚美、公正等健全的人格特质,这是有效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所在。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重视心灵力量的挖掘,培育健全的人格,大力推行“心灵契约”。“心灵契约”是心灵上的,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书面的,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仍有着较强的约束力,从精神和理念高度指引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从企业的内力和外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来看,思想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内力、是根本,决定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影响员工业绩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韦邦集团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一家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现代高档家具,员工1000多人,生产能力达5亿多人民币,50%的产品远销美、英、法、德、意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家企业不是很大,但他们倡导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心灵契约”却十分独到和令人惊叹。韦邦的企业精神和“心灵契约”是“勇于接受挑剔,在挑剔中矗立”;韦邦的座右铭是“挑剔出极品,挑剔出市场”;韦邦的经营宗旨是“诚实经营,品质第一,以最好的产品贡献于人类”。韦邦集团就是凭借这三句极具生命力的企业精神和心灵理念,既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培育了健康的人格,给员工以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也用“极品”创造了较好的知识经济效益,做到了“年年难过年年过,一年比一年过得不错”,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家具出口企业”。
打造激励性“心灵契约”
制度是一种成年人在书面上的契约,文亿是一种心灵契约。制度是有空隙的,而文化则是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文化可以在制度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要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原因。契约的本质应该是约束功能,是通过契约的条款,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双方实行约束。而“心灵契约”则不同于一般的契约,它的功能应该更偏重于激励性,或者说激励性正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功能。企业文化的激励性,就是增强感染力和鼓动性,激励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要让员工看到企业文化,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工作的责任感,一种进取的动力感,这才是企业文化激励功能的要义。能给人以充分的联想,调动人的情感器官,催人奋进,令人感动及具有鲜明个性烙印的文化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如何打造激励性企业文化呢?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的认同为关键,以管理者为重点,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的问题。这其中“以管理者为重点”至关重要。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对企业文化重视与否,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江苏省黑松林粘合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中有关“道”的原理,结合公司多年的经营实践,致力于研究心力管理,不仅撰写了300多篇心力管理论文,出版了《心力管理》、《心力管理的故事》等6部专著,极力推崇“心之所及,力之所达”的管理理念,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国家尚未出台清明、中秋为国定假期之前,黑松林早已规定包括冬至、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为特定假日;2010年底,黑松林又作出了“5年内员工工资每年递增不低于15%”的承诺;2013年,黑松林还实施了“员工分享计划”,即每月给每个员工发放10斤食用油、20斤大米、30个鸡蛋的实物补助,缓解了物价上涨给员工带来的影响;最近,黑松林还建立了“激励基金”制度,对年度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嘉奖,刘董事长确实做到了“你的生活是我的,我的工作是你的。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的多方激励。
注重“心灵契约”的固化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和“化人”,是以“文”化人,把“人”“化”成有先进思想、高度觉悟的人;企业文化的特征是自觉,不是做作和炫耀,是从不用想起、也从没忘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被大家所认识、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的体现是生活,就在日常的、具体的工作生活行为中,看得见,体会得到,感觉得着。“人化”的实质是思想物质化、观念有形化。在“人化”和“化人”过程中,“化人”尤为重要。化就是变,“化人”实为“变人”。通过体制机制设置、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激励并存,使人不仅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而且由“要我这样干”变为“我要这样干”。在企业中,知识很重要, 但员工的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 力更重要;比素质更重要的是觉悟。觉悟是一种醒悟,是一种自觉,体现在责任心、事业心和道德心三个方面。企业文化看“人”,就是通过企业文化之“化”后人的表现、人的能力、人的素质及反映在企业精神面貌、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及技术管理、品牌形象、竞争实力上的水平和能力。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事业心、道德心。只有将企业文化进入员工的心灵,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化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企业文化重在于“化”,而“化”又包含内化、固化和转化,也就是将文化理念内化于员工心中,固化成规章制度,进而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其中内化是关键,固化是手段,转化是目的,三者是一个逻辑统一关系。所谓企业文化的固化,就是要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固化成为连接其他二者的一个有效手段,内化要靠固化来完成,转化也需要固化来推进。不能固化的企业文化,就如同空中楼阁,不能落地生根。企业文化理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以实现文化的固化,故一定要选好表现企业文化的载体。我们说文化是“实”的,而不是“虚”的,“实”就“实”在载体上,不要以为只有文字、思想、语言、理念才能代表企业文化,相反,文字、思想、语言、理念仅仅是抓企业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感受企业文化、表现企业文化的根本来源于载体,来源于产品、技术、流程等被物化的东西的真实感知。缺少这些真实的感知,企业文化无从感受,更无法固化和深植。只要选好表现企业文化的载体,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个人愿望的有效对接,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由“知”到“信”,由“观望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从而使企业文化和“心灵契约”融入员工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血脉,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和心灵归属,才能达到文化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