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苏北农村。那时候家里穷,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在家务农,上有祖父、祖母,以及早年因支援边疆建设导致身体残疾的伯父,下有或念书或嗷嗷待哺的孩子,全家老少三代九口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十几亩农地支撑。生活虽然艰辛,但家中长辈始终秉承“敬老爱幼”的优良家风,言传身教,为子女立德树信,对我辈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祖父是村里出名的大好人。当年,每个村里都有一个打麦场,有粮仓集中保管粮食,祖父就是这个打麦场的“场长”。这个“场长”尽管不是什么职务,但责任却很重大,要守护着全村人的口粮。那时农村生活艰苦,农民粮食年年不足,可多年来我从没看到祖父拿一粒粮食回家,也没有出现过集体财物丢失的事件,祖父以场为家,保证了粮食颗粒归仓。老人家在世时总是这样告诉我们:别看这么多的粮食,那可都是公家的,我们一粒都不能动。祖父还是家里的优秀安全管理员。记忆中,他每天晚上都要过去看我们,看着我们睡下,即使天很晚,也要到家门口看看大门有没有关牢。他叮嘱最多的就是:孩子有没有入睡,门窗有没有关牢。祖父在村里威信很高,他去世时,全村人都来送行。
父亲继承了祖父的忠厚善良,又增添了几分智慧。尽管他只是初中毕业,可是全村公认的能人,一毕业就做了生产队会计,之后到村小学做了教师,直到退休,期间他通过努力函授获取了大学文凭。在父亲身上,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在村里他是很有威信的人,这些年村里婚丧嫁娶、人情世故,尤其邻里矛盾都由他来调停,而且他总能找到合适的办法和睦邻里关系;再就对待子女教育上,他从不苛刻要求学习成绩,更注重的是品质修养和诚信教育。那时候他每天晚上会给我们讲一个故事,通过名人志士的事迹启发引导子女如何做人做事,所以我的青少年时代充满的是梦想和欢乐。
父爱如山。高三那年,我要到离家乡60余公里的县城参加考试,偏偏天不作美,连天暴雨,村里交通闭塞,父亲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找了一辆大卡车,冒雨把我送回学校。临近高考,父亲因病住进医院,担心影响我考试,他吩咐家人不要把消息告诉我。
诚实守信,是父亲做人的标准,大学期间我受一位师兄托付带回一些个人物品,因两家相距甚远,交通也极为不便,我心里难免有些嘀咕。父亲知道后对我讲:做人要讲信用,答应人家的事情,无论有多少困难,都要去兑现,让我抓紧时间把东西送过去。于是我用了两天时间,骑自行车往返150余公里将物品送达。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母亲常唠叨的一句话。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却极其贤惠,她以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全家人的生活。在外,她要忙活十四五亩农地;在家,她敬老爱幼、相夫教子,把家庭打理得井然有序。母爱如水,润物无声。早期我在船工作,母亲从那时起开始关注天气预报,一直坚持至今,现在成了家中的天气预报员。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这种母爱的牵挂。1985年,乡政府在我们这个千人大村表彰了两个“五好家庭”,我家便是其一,母亲可以说功不可没。
在家中长辈熏陶下,我们兄妹四人相继考上大学,父母对此颇引以为豪,我们也因这个大家庭而自豪。如今,我虽然离开了那片故土,但优良家风得以传承,“诚信厚德,与人为善”将成为我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