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家风不是聊聊数语,不是纸上浅浅的几个字,它是数代人的身体力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
祖父母健在时经常教育子女要兄弟和睦。祖父母去世后,虽未留下遗嘱,我的父辈们并没有因为遗产而争得头破血流,反而互相谦让,让家境不好的多得一些以照顾生活。记得那时我家不富裕,搬新家时无力装修。虽然父亲从未当面向兄弟姐妹们诉说过困难,但是二伯父还是默默地给了父亲一笔装修钱。十几年后,二伯父的儿子结婚,手头钱财亦有不足,我家已经较为宽裕,父亲和母亲帮助补足并尽全力帮着二伯父张罗这次婚礼。时至今日,虽然祖父母已经过世,每逢佳节父辈们仍然会围坐一堂,其乐融融。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正是因为这种兄友弟恭,虽然整个大家庭并非大富大贵,但却和睦欢乐。
父亲不仅与兄弟姐妹之间关系融洽,与母亲之间更是相敬如宾。现在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家庭中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却从未从父母之间的相处中看到类似的影子。母亲的收入远远高于父亲,但是无论什么事情,她都会与父亲商量征询,从不一人做主。父亲的胃不是很好,只能喝粥吃面食,母亲每日清晨都会给父亲准备一份薏米山药百合粥,数年如一日,父亲的胃竟然渐渐好了起来。父亲虽然平日较为絮叨,但是对母亲却是极好的。年轻时,母亲边工作边继续求学,无力花费更多的时间照顾当时尚年幼的我,父亲承担起了更多洗衣做饭的重任却一直无怨无悔。说来还有些遗传基因,当年外祖母也是靠工作收入供外祖父上学的。外祖父是种地的一把好手,也是家中最大的劳动力,所以家里不太支持外祖父读书,也无力承担读书的费用,外祖母却毅然拿出当时工作的所有收入,除了养家外,其余都用来供外祖父读书,外祖父得以免去后顾之忧而顺利完成学业。
长辈们的相互扶持一直令我们感动,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的妻子也从长辈们手中拿过了接力棒。犹记2011年末,因工作调动,我需要到北京工作。那时我们刚结婚不久,我征询妻子意见,她毫无怨言地支持我去北京,这意味着她将承受两地分离的痛苦并承担更多照顾老人的重任。最后几经波折,妻子也到了北京,我们成为了一对“北漂”夫妻。妻子给了我很多支持也牺牲了很多,令我甚是感动。不仅如此,妻子对长辈们也十分孝顺。两年前父亲在锦州被诊断出肺癌,准备进行开胸手术,全家人都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妻子和我从北京赶回老家,在了解了诊断的详情后,对即将进行手术的父亲进行了劝阻,并带着他辗转沈阳、天津的医院进行多次确诊,最后经过检查确定并非肺癌,从而避免了父亲的开胸之苦。事后,我问妻子:“假如父亲最后还是确诊为肺癌,作为儿媳你不怕承担决定错误的风险么?”妻子平静地说:“我没有想这么多,我只是把你的父亲当作我的父亲去考虑问题。”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