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卖油翁》与《庖丁解牛》这两篇文章家喻户晓。《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该文说的是一位叫庖丁的厨师解剖了一头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经过反复实践,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有熟能生巧之意。这两则故事中对娴熟技艺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诠释了“工匠精神”。
工匠,原本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都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了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早几年,木工匠人聂圣哲在谈“工匠精神”时说过,“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其精神内涵包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做到精益求精。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做到严谨,一丝不苟。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做到耐心、专注、坚持。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师徒制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中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家族,钢琴演奏者郎朗,小提琴演奏者吕思清,航天英雄杨利伟、景海鹏等等,他们无不代表了“工匠精神”一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样,其他的行业领域也造就了一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匠士,不胜枚举。
然而,当今社会心浮气躁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常常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容易忽略产品的品质和灵魂。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内在需求的。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我们要热爱你的岗位工作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金钱好处,要精雕细琢;要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要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要利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吸收最前沿的先进技术,创造出新成果,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
这就是当代社会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