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
前几天,在我们船从印度洋东行进入马六甲海峡的时候,碰到一条对遇船。通过AIS了解,这是一条在航的中国渔船,数据显示它的长度为63米,宽13米。在这里碰到国内的渔船比较少见,本来以为他们是去印度洋进行捕捞作业的,询问后方知,这是一艘集捕捞和加工为一体的远洋渔船,1500吨左右,船上有47人,大部分来自东北和山东,这次是绕道好望角到阿根廷沿海去工作。彼此寒暄了几句之后,我们目送他们离去。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看他们崭新的船体和干净的生活区,这应该是一条新船。我猜测,这条船很有可能是几个人合伙刚买的,通过办理合法手续,准备到渔业资源丰富的南美海域去大干一场,狠狠地赚上一笔。而在船上的人,有的可能曾经在渔船上打拼过,有的可能是第一次离开陆地到这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中来,不知道他们喜欢不喜欢,了解不了解这个行业,但可以肯定,都是为了远洋捕捞而走到一起。
大家多多少少都对渔船有一些了解,在电视上、电影里甚至《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中也能看到健壮的渔民在进行捕捞作业的画面,赶上鱼汛来了,他们日夜不停地工作。
其实,远洋渔船的吃住条件只能用勉强两字来描述,因为空间狭小,所以许多宿舍都是上下铺的布局,吃得最多的食物当然是鱼,因为来源充足,饮用水要靠淡化的海水来维持。渔船和货船的管理不同,他们的薪酬不像货船海员那样旱涝保收,他们更喜欢被鱼群包围或者包围鱼群的感觉,因为捕鱼越多,船东挣钱越多,他们的报酬才会越多,他们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乐观。
我在想,他们有没有做好应对潜在危险的准备?他们不可能像我们这样拥有一整套成熟的应急预案,他们也不会花钱请武装保安护航。他们的船甚至可能还没有捞到一条鱼,在去往第一次作业场所的路上,成本已经花去了很多,因此额外的开销会控制得非常紧,一分钱都不会再多花了。他们的通信设备也不会很先进,无非是利用卫通和电报来联络外界,大部分的信息只有船长掌握着,就这样47个人在一个1500多吨的渔船上开往了异域他乡。
回头想想自己,同样是海员,我们却幸运地在万吨级现代化远洋船舶上工作。在大海上航行,遇到大风浪时,船舶会颠簸得很厉害,每当收到恶劣天气的预报时,我们还没有真正遭遇,记忆里那种晕船的滋味便涌上心头,仿佛是让我们提前适应似的。然而,我们有强大的公司作为后盾,有全部的应急预案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让我们在各个大洋里安全地畅行无阻,我们真是幸运。
把“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等词用在这些人身上实在有些牵强,他们的信念很单纯,就是挣钱,然后平安回家。然而,抛开别的不说,就凭这么小的船历经千山万水去到地球的另一端,他们的勇气也实在可嘉,值得我们敬佩。
我还记得最后问渔船的驾驶员“中途要不要在南非加油”,驾驶员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带着典型的幽默语气,非常乐观地回答道:“不知道,到时候看船东安排,加不了也得开到阿根廷啊!”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能真心祝福他们:加油,一路顺风,满载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