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和激励
发布时间:2013-09-4
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激励他们的动力更多地来自工作的内在报酬本身。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质
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特殊性。
今天的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不仅对于专业知识,而且对于经济、管理等都有较多的认识,掌握着最新的技术。知识型员工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适应设备运转相反,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而且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从事有较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创造性活动,依靠大脑而非肌肉,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劳动过程难以监控。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劳动过程难以监控,而且也往往因为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依赖很多因素,包括同事、团队的协作完成,劳动的成果一般难于衡量。
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一般在比较高的层次上,他们往往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单位或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另外,知识型员工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
二、管理知识型员工
鉴于知识型员工的特殊之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成为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要讲求以人为本,围绕“人”来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将管理的重心放在“理”、而非“管”上。
管理知识型员工,要坚持以人为本,给知识型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优秀的人才,往往对自身的价值估计较高,并极为看重他人、组织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自身才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是否得到相应承认,往往表现得比普通员工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因组织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而产生心理波动或挫折感,以至于弃组织而去。
管理知识型员工,要充分授权,委以重任,人尽其长,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感。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自主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宜进行过细的指导和监督,更切忌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发布指令;另一方面,要为知识型员工独立承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其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对待知识型员工,要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人才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或者说,优秀人才的创造性往往蕴含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之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创造性人才恰恰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应当正确认识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点,为其提供舒展乃至张扬个性的宽松环境,使他们在不拘一格的自由发展中展示和发挥其聪明才智与创造性潜能。
三、激励知识型员工
(一)激励的原则
对于员工激励的出发点应当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其最迫切需要的措施才最有效。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一般要把握如下原则:
目标结合原则。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的目标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的需求。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引导性原则。外在的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因此,引导性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
合理性原则。激励的合理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价值大小确定适当激励量;二是奖惩要公平。
明确性原则。要让员工明确激励什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需要直观地表达激励的指标。
时效性原则。要把握激励的时机,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员工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是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相结合,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影响周围其他人。
(二)激励的具体措施
一提起员工激励,很多人都会想到涨工资或发奖金。实际上激励是对员工需求的满足,员工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激励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1、成就激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工作时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特别是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成就感。
(1)组织激励:在单位的组织制度上为员工参与管理提供方便,这样更容易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管理者首先要为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和权利,让员工参与到制定工作目标的决策中来。在工作中,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过程享有较大的决策权,都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2)榜样激励:群体中的每位成员都有学习性。单位可以将优秀的员工树立成榜样,让其他员工向他们学习。虽然这个办法有些陈旧,但实用性很强。就像一个坏员工可以让大家学坏一样,一位优秀的榜样也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风气。
(3)荣誉激励:为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颁发荣誉称号,代表着单位对这些员工工作的认可。让员工知道自己是出类拔萃的,更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
(4)绩效激励:在绩效考评工作结束后,让员工知道自己的绩效考评结果,有利于员工清醒地认识自己。如果员工清楚管理者对他工作的评价,就会对他产生激励作用。
(5)目标激励:为那些工作能力较强的员工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并向他们提出工作挑战。这种做法可以激发员工的斗志,激励他们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这种工作目标挑战如果能结合一些物质激励,效果会更好。
(6)理想激励: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理想,如果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就会焕发出无限的热情。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理想,并努力将单位的目标与员工的理想结合起来,实现单位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能力激励。为了让自己将来工作得更好,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能力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培训激励和工作内容激励满足员工这方面的需求。
(1)培训激励:培训激励对青年人尤为有效。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其将来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在许多著名的公司里,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奖励。
(2)工作内容激励:用工作本身来激励员工是最简单但却最有效的一种激励方式。如果我们能让员工干其最喜欢的工作,就会产生这种激励。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兴趣所在,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提高效率。另外,管理者还可以让员工自主选择自己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安排的工作,工作效率也会大大地提高。
3、环境激励。有研究表明,工作环境是吸引员工留在公司以及激励员工敬业工作的重要因素。
(1)政策环境激励:单位良好的制度、规章等都可以对员工产生激励。这些政策可以保证员工的公平性,而公平是员工的一种重要需要。如果员工认为他在平等、公平的单位中工作,就会减少由于不公而产生的怨气,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2)办公环境激励:单位的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环境卫生等都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在高档次的环境里工作,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都会向“高档次”发展。
4、物质激励。物质激励的内容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公共福利,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同时,员工收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影响着其社会地位、社会交往,甚至学习、文化娱乐等精神需要的满足情况。